金銀紙錢的減量
在傳統民間信仰的祭祀活動中,所奉獻的供品類型繁多,除了基本的香、花、燈、燭、果等之外,金銀紙錢也是常見的供品項目之一。在祭祀中奉獻金銀紙錢的目的,主要也是在表達對於神祇、祖先的崇敬,而燒化金銀紙錢也成為祭祀行為的最後一道程序。金銀紙錢在祭祀文化中稱為「財帛」,也就是信眾或子孫奉獻財產的一種象徵。傳統漢人社會在祭祀中奉獻「財帛」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可追溯自先秦時期就已存在,其起源即是古代將布帛視為一種珍貴的財富,甚至被當成貨幣而有「帛幣」的使用。因此也在舉行祭祀儀式時奉獻布帛來取悅神祇、祖先,並在儀式結束將布帛和牲禮一起火化,祭祀者進行「望燎」,藉由冉冉升空的香煙,來傳達人們的虔誠和祈願。 東漢時期造紙術開始發展之後,由於紙張成為書寫文字的主要媒介,因此就被視為一種神聖物品,尤其是在紙幣大量流通之後,紙張也具有財富象徵的意義。之後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布帛「財帛」,也就逐漸被以紙張印製的金銀紙錢所取代,在宋代以後逐漸成為祭祀供品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以金銀紙錢取代布帛成為祭祀中的財帛供品,除了因為紙張利於燃燒、轉化的特質之外,原本就具有節約物資的功能。但是在近半世紀以來由於工商業急遽發展,再加上人口暴增,造成自然資源缺乏和生態環境污染的情形日益嚴重。因此許多具有環保意識的民眾,除了在祭祀中提倡節約供品之外,也開始推動金銀紙錢的減量,甚至不再使用金銀紙,如臺北市的行天宮就是這方面的先驅者。也有宮廟致力設置環保金爐、推動環保金紙,以減少廢氣所繞成的污染。祭祀行為貴在虔敬精神的傳達,節能減碳的作法其實正是民間信仰中敬神、惜物精神的表現。
台北行天宮創廟之初即不燒金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