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 / 民俗文化研究者 李秀娥

  在傳統道教或民間信仰中,人們往往以誠敬的心,奉獻豐盛的祭品,來祈求神明賜予平安,為其消災解厄,以祈趨吉納福、避邪招祥。《禮記》說:「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可知在遠古的中國帝制的皇朝,天子在重要的敬祀天地眾神的日子裡,會敬備「太牢」(牛、羊、豬)以祀神,諸侯則敬備「少牢」(羊、豬)的牲禮,以祀神。中華民族也是一個非常重視禮儀之邦的國度,所以各種祭祀的禮器也非常講究,這在現今的社會,仍保留在祭孔大典的禮儀上,便是採用「太牢」之禮,要用全牛、全豬、全羊,而祭孔的禮器則也非常講究,以示對素人之王至聖先師孔子的敬重,因為孔夫子當年「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所以非常重視儒家傳統的中華文化道統,便也傳承此祭祀禮儀的文化。

  然而隨著時代的逐漸演進,尤其是邁向廿十一世紀的現代化社會,全球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育的議題,所以影響所致,在面對傳統的祭祀文化中,政府與環保人士也注意到祭拜文化中對環境保育的破壞與影響,據環保署表示在焚燒大量金銀紙與燒香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含碳粒狀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多環芳香烴等有害空氣污染物。倘若吸入過多焚燒香或紙錢所產生的氣體,可能會造成呼吸系統的疾病,或引發氣喘與咳嗽。

臺北市孔廟祭孔大典中的素太牢
▲臺北市孔廟祭孔大典中的素太牢

  所以生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人人都有責任為地球的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也因為在環保議題的重視下,在祭拜用品的方面也有了相當的進步,早在民國八十九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便推出「中元普度集中焚燒紙錢」的方針,之後在環保署以及各地環保局、民政局的齊心協力下,有了「中元普度、紙錢集中焚燒」的措施,民間宮廟與金銀紙的業者也因應政府的環保呼籲,而生產「環保金紙」,並且有些宮廟也斥資採購「環保金爐」來焚燒紙錢,各地政府也有推出金銀紙焚燒減量、香枝減量,甚至停燒的方針;也有地方政府推行「以功代金」,如高高屏地區則推行讓民眾將買金銀紙的錢,捐款做功德金,而停燒金銀紙;而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則在民國九十七年推出「祭拜文化精緻化」,採環保方式,重質不重量,以「精而少」的方式來推動宗教禮俗,希望由初期的環保金紙之單張幣值加大,可以達到減燒的目標,而香枝焚燒也越少越好,的確帶動各地宮廟鼓勵信眾不要燃燒大量的紙錢與香枝,也讓民眾在每日或年節的祭拜禮俗上,實際達到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的努力。

臺北市孔廟春祭儀典中的精緻祭品
▲臺北市孔廟春祭儀典中的精緻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