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普施化食

   普施儀式是普度祭典的核心,是佛道兩教都十分重視的儀式,目的在將信眾所準備的各式供品施予孤魂享用,並在儀式中為孤魂講經說法,以超度他們轉世投胎或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不再停滯現況而受地獄塗炭之苦,表現出陽間信眾對於孤魂滯魄的慈悲、關懷之情。除了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舉行中元法會為信眾解罪並超薦十方無祀男女孤魂滯魄之外,佛教傳統也多在中元節當天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為梵語的音譯,其原義為「在缽中放置供品施供祖先,以解救祖先免除地獄倒懸之苦」,而後發展成為盂蘭盆會,民眾在這天邀請僧侶誦經超度祖先,並舉行施食孤魂滯魄的法事。盂蘭盆會起源於古印度僧侶「結夏安居」的習俗,七月十五日當天即是三個月閉關期滿的日子,是日所有出關的僧侶都要公開接受指責並懺悔過失,然後換上新的袈裟以代表新生,佛教徒會在此時舉行供養僧侶的「齋僧」儀式,而僧侶則為信徒誦經祈福並超度七世祖先。

  自唐代以來,隨著《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故事的廣為流行,再加上宋代「水陸法會」普度孤幽的普遍舉行,並結合《焰口經》施食餓鬼的斛食科儀,盂蘭盆節逐漸本土化,民間就在中元節定期以水陸法會來超度祖先,並舉行「放焰口」儀式以施食孤魂餓鬼,成為漢人社會中重要的年中祭典內容。

法師在中元普度期間進行普施化食科儀
法師在中元普度期間進行普施化食科儀

  在普施儀式開始之前,寺廟、民眾都會事先準備各式豐盛的供品,並陳列在普施法壇前以祭祀孤魂滯魄,稱之為普度法筵,更盛重者,甚至要將先前拜天公的神豬、神羊等一起陳列以享孤魂,這也是民間所俗稱的「孝孤」。

  普施儀式進行時,法師需先對所有供品一一進行灑淨,隨後到大士爺前進行招引孤魂,然後登上普施臺向孤魂進行施食、說法。施食時法師要用變食咒將供品一化十、十化百、百化千,以供孤魂享用,同時將供品一一向臺下投擲,通常也引起民眾的搶奪,就是民間俗稱的搶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