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放水燈

為了接引水陸兩界十方男女孤魂滯魄同赴法筵、聽聞經懺,除了須在祭典中豎燈篙之外,亦需在普度施食之前一夜進行「放水燈」科儀,以接引水路孤魂上岸聞經聽法,並且享受甘露法食。由於臺灣北部習俗對於放水燈特別重視,一般都會以鼓吹樂隊、花車前導,信眾等在法師團帶領之下,浩浩蕩蕩地捧著水燈頭步行或乘車前往就近之水域,稱為放水燈遊行。

  放水燈前,祭典主辦單位會為每一個人準備一座專屬的水燈頭,水燈頭通常作小型紙厝造型,前方開一門以利在水燈頭內點燃燭火,後方寫上個人名字與廟宇名稱,兩側則書寫慶讚中元、普度陰光,下方用竹筒、香蕉欉或保力龍板承接,以利漂浮於水面上。民間相信水燈漂得愈遠,水燈頭的主人也會獲得更大的福氣,所以放水燈的儀式也備受重視。尤其北臺灣地區特別重視放水燈,經常舉行盛大的遊行,並有各式陣頭參與其間,形成嘉年華會式的民俗活動,如艋舺龍山寺在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晚間,都會舉行盛大的放水燈遊行,也成為艋舺地區盛大的信仰活動之一。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放水燈儀式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放水燈儀式

  放水燈時由信眾分別捧奉尺寸大小不同的水燈頭,在前導車開道之下來到水邊,由法師先進行簡單的招魂儀式,然後分別點燃水燈頭內的蠟燭,放流於水面上,以接引水面孤魂上岸接受普施,同時水岸邊也豎立起水燈排,以接引水面孤魂上岸接受超薦施食。

  水燈逐次放流完畢後,法師會宣讀「放水燈牒文」一封,付與水路孤魂准許他們上岸接受超薦施食,最後再度持招魂旛前往水邊作最後之招引,並啟程返回普度法壇,將放水燈所接引的水路孤魂安奉在大士爺旁的寒林院與同歸所,放水燈儀式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