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界對於金銀紙錢與香枝減量之案例
臺灣的道教,承襲自中國閩粵二省,向以天師派、靈寶派為主流。由於齋醮科儀乃天師、靈寶派道士之專業,再加上民間的需要,及與民間信仰緊密結合,是以,在進行法事之時,必有香枝及紙錢的使用。然依前題所述,即使依天師、靈寶二派之教義,也不主張過度的焚燒香紙;天師道早期的重要經典《老子想爾注》當中即明言,「天之正法,不在祭醊禱祠也」,依此義,自然也反對過量的香紙。 在今日臺灣,已有不少的道教組織及宮觀,主張減少金銀紙錢及香枝的使用,有些廟宇,甚至完全禁絕紙錢的焚燒。比如,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多年來,在舉行大型法會時,皆以焚燒薄量的十萬貫龍票,來取代紙錢。該會理事長張檉在接受訪問時,即主張,「道教起源於黃老思想,崇尚自然,不需物質性的東西」。 道教總廟三清宮 持同樣觀點及作法的道教宮觀,不在少數。茲以三清宮及文化院為例。位於宜蘭冬山鄉梅花湖畔的道教總廟三清宮,自民國59年創建之初,即奉三清道祖指示,完全不焚燒金銀紙錢,宮內亦無金爐之設置,禮敬神明,則唯以清香一炷。位於高雄市區的文化院,亦是如此。在這座以扶鸞為主的道教宮觀,同樣受其主祀神靈汶羅清水祖師的降示,完全不焚燒金銀紙錢,欲禮敬神明,只須一炷清香。隨著政府及教界的推廣,類似三清宮及文化院的道教宮觀,已愈來愈多。文/真理大學宗教系 蕭進銘教授
道教總廟三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