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祭拜文化~禮俗學者阮昌銳教授
祭祀是祈禱的另一種形式,又稱『祭禱』,祭祀是把某種有價值的有形物(動物、食物、飲料甚至人),由合格的司祭(或私人)將其毀損以便奉獻給神明。 (一)祭祀的特點 (二)祭品的演化 關於祭品(犧牲或供品)的演化,最初是實物,後來則用象徵品代替。 (三)錢幣 人類對於祭祀神靈,是以人間的美食、寶物作為供品,寶物中包括首飾、工具、稀世珍寶,但當人類社會進入貨幣時期,祭祀神靈的供品則出現貨幣,如貝殼、金屬製品、玉、石製品等等。 大陸考古學家發現新石器時代已有以石器、獸骨所製成的仿貝殼(當時的貨幣是以貝殼為主),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仿貝殼是陪葬用的貨幣替代物。在公元前一千年前的周朝初期,在一處衛國古墓中,發現有穿有小孔的陪葬貝殼,可推論為給死者去冥界使用之錢幣。到秦朝時,墓中則出現有『布』錢幣的仿製品,而在楚墓中也發現到當時錢幣的仿製品—黏土金版,這些黏土金版均塗上金黃色物以象徵黃金(相當於今日在金紙上塗金黃色物)。此外,自漢朝發明紙幣之後,就開始出現由紙所剪成的紙錢,並經由火化之後獻給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