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豎燈篙

臺灣民間在舉行大普度祭典和醮典時都會先豎燈篙,目的就是要召請三界神祇前來賜福,並招引十方男女無祀孤魂滯魄前來接受普度,所以燈篙是祭典期間十分重要的標幟。豎立燈篙多由宮廟內經驗豐富的執事人員負責,依照慣例挑選合格的竹材,一般而言,燈篙竹以高大筆直、尾部朝東的莿竹為佳,東方為太陽升起之方向,故朝東之竹取其陽氣之意。大臺北地區都會化腳步十分快速,所以要尋覓適合做醮典燈篙竹的莿竹並不容易,通常都要進入郊區的丘陵地尋找。擇定可以作為篙竹的莿竹之後,須在竹身上繫以紅綾,標示為祭典所用,從此以後直到取竹之前,不可輕易接近以保持其神聖性,稱為「認竹」。等到取竹的良辰吉時一到,信眾人等更須前往莿竹生長地進行祭祀,慎重地告祝山神、土地神取竹之目的,隨後由工作人員挖採運回,名為「燈篙竹」。

  燈篙通常豎立於寺廟或法壇前,祭典期間每日供祭。燈篙的數目各地不同,其中主要的為天篙與地篙;天篙對天界、陽界諸神,而地篙則對幽界孤魂。燈篙豎好固定後,糊上符令、天金紙,裹以草蓆,包上紅布,以保持潔淨。「豎燈篙」儀式,是在天篙之上懸掛天燈、天旛,用以象徵青天,天旛上書寫「奉敕令玉皇上帝三界神祇列聖恩前慶成五朝福醮上答天恩下祈合境平安罡」,天篙的功能即是在恭迎三界神祇前來賜福信眾。在地篙之上懸掛地旛及七星燈、七層幢幡,地旛面上書寫「敕令本境內一切男女無主孤魂滯魄等眾齊赴孤筵聞經受度拔往生方罡」,地篙的功能即召請陰界的孤魂滯魄前來接受超薦、施食。

  祭典結束之後,還會舉行謝燈篙儀式,分別降下燈篙上的燈、旗,因此燈篙也是祭典起迄的重要標幟。

豎燈篙目的是要召請三界神祇並招引無祀孤魂滯魄
▲豎燈篙目的是要召請三界神祇並招引無祀孤魂滯魄